不是所有运动都能抗发炎,挑选对的运动和强度,才能同时塑身并灭掉体内那把火。
阳明大学附设医院复健科主任潘柏荣指出, 运动能改善身体的发炎环境,并减少内脏脂肪量。
内脏脂肪的活性较皮下脂肪高,容易储存也容易消耗,透过运动减少内脏脂肪的囤积,就能降低因过多内脏脂肪引起的发炎反应,国立体育大学体育推广学系主任李再立说。
适度运动会影响细胞激素IL-6的分泌,可以让脂肪细胞分泌较多的抗发炎细胞激素,而不是促发炎的细胞激素,两相平衡下,体内环境就不易发炎,潘柏荣说。
研究也发现,运动能降低心血管疾病、中风、癌症(大肠癌、乳癌)的风险,改善慢性心脏衰竭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忧郁症、骨质疏松等病人的生活质量。
从运动免疫学解释,适度运动所带来短期压力,让细胞分泌肾上腺、正肾上腺、皮质醇等压力激素,都有助于强化免疫系统的抗发炎功能。
运动后的延迟性肌肉疼痛就是一种免疫反应的发炎现象。这是因为些微的组织损伤,如肌肉纤维的破损所引起,是清除老废细胞、刺激新细胞生长的过程。http://www.gwytj.com.cn/
李再立说,免疫细胞也会适应运动强度,容忍性慢慢变大,也就是说,常运动的人对微小损伤不易产生反应,面对大威胁却有更强的抵抗力,慢性发炎程度也较低。
●J型理论:适量运动抗发炎,过量运动反而降低免疫力但是运动并非愈多、愈强就愈好,运动生理学的J型理论说明,过度运动反倒有害。当运动量和强度增加时,规律运动的人的感冒机会较生活型态久坐的人低,且逐渐下降;但当运动量及强度过度增加时,感冒机会反倒逐渐攀升,甚至比不运动的人更容易生病。
这正好解释为何许多运动员在赛程中或比赛结束后,会发生上呼吸道感染。李再立说,免疫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是醣类,运动也要消耗醣类,因此,能量出现竞争效果,「运动时及运动后血糖降低,无法充分供给免疫细胞使用,免疫系统功能自然下降。」
●对抗慢性发炎,先多练练大肌群运动 研究发现,能动到大肌群,让肌肉收缩的运动,最有抗发炎效果。肌肉收缩时,肌肉细胞会释放出能平衡发炎反应的肌肉激素(Myokine),因此,愈是动到大肌群的运动就愈能产生肌肉激素。
大肌群包括大腿的股四头肌和臀部的臀大肌、臀中肌等,因此,能动到下肢、下半身的运动如跑步、自行车、游泳、太极拳等都算是大肌群运动。但潘柏荣提醒,有助于抗发炎的大肌群运动必须适量、规律、长期,最好避免单次或强度太高的运动。
若以减重为考虑,萧敦仁建议,初期要以有氧运动为主,中、后期再加入肌力训练,慢慢调整两者比例,渐渐减少有氧运动、增加肌力训练。随着肌肉量的增加,基础代谢率提高,才会有减重效果并能维持成效。
运动有处方,循序渐进、养成习惯
我适合哪种运动?李再立建议一般上班族以慢跑为优先,因慢跑有一定的撞击力道可以保持骨质、增加下肢肌力,连腹肌都能训练到。过去没有运动习惯的人,可以从快走开始,循序渐进。
游泳需要动到全身肌群,也是不错的选择,但缺乏撞击性,对骨质密度保持的效果有限,较适合有关节问题的人。
自行车属于大肌群运动,但主要着重大腿和小腿肌群,缺点是没有支撑身体重量。
运动专家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提醒,最好的运动方式,其实是自己喜欢的运动,要有兴趣或同伴才能养成规律运动习惯,有习惯才看得到效果。
为此,代体检针对上班族、家务族、加班族三大族群,以走路及自行车为默认运动型态,设计出8周的运动处方。
运动处方的频率、强度、时间会依周数逐渐调整加强,假如因时间限制无法按照运动处方内容执行,李再立建议,可维持第1~2周的运动时间,但运动强度还是要逐渐增强。
此外,平时要间隔做些柔软度和肌力训练。柔软度指的是非弹振式的伸展运动,让身体伸展至绷紧但不会疼动的点,在最后伸展位置停留15~30秒;每个动作重复2~4次,每周至少2~3次,建议搭配热身及缓和运动进行。
肌力训练则可改变身体组成,肌肉增加、脂肪减少;可依个人喜好选择仰卧起坐、坐姿抬腿、侧躺侧抬腿或利用哑铃、弹力带等不同的肌力训练动作。每次可选择8~10个涵盖全身主要肌群的动作,每种反复16~20次,每周进行1~3次,但至少间隔1天以上。